民有所需,我有所應,群眾需求在哪里,服務就延伸到哪里。面對群眾的急難愁盼,龍潭街道持續深耕網格精細化治理,科學劃分網格,凝聚治理合力,推動基層治理由“粗”到“細”,由“細”到“微”的逐步轉變,讓服務更暖民心。
一、合理“織網”,讓治理到“邊”
因地制宜,科學設網。龍潭街道地域廣、業態復雜,針對以農村為主的區域,在設置網格時堅持“一村一策”原則,充分融合了農村特有的人際網、情感網、生產生活網、道路網、交通網;以居民小區為主的區域,按照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的原則,綜合考慮小區的人口密度、房屋類型、居民需求等因素,科學劃分網格137個,進一步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
物流專屬,以“新”治“新”。針對龍潭港地區復雜的物流貨運現狀,街道在港區劃設14個倉儲運輸企業網格,轄區243家物流企業、2485名貨車司機全數入網進格,同時選拔黨齡長、駕齡長、安全行駛里程長的“三長”司機黨員擔任網格長、聯絡員,通過黨員和貨車司機的雙重身份讓轄區物流園區、運輸企業的網格化管理落到實處。
紅色網格,凝聚合力。龍潭街道利用“黨建+網格”模式,構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構架,全街成立50個網格黨支部,選配304個黨員樓棟長(中心戶),覆蓋引領137個網格,把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強大動能。
二、規范“強網”,讓資源齊“聚”
組建“1+1+N”志愿隊伍,匯聚多元力量。在網格中,由網格長帶領網格員,同時從黨員代表、物業服務人員、居民骨干、新業態群體等中招募志愿者,構建“1+1+N”多元志愿者隊伍。目前全街成立各類志愿者隊伍23支,充分發揮黨員、鄉土人才、新就業群體等群體優勢,讓多元力量齊聚網格,增加網格“強韌度”。
完善“話家常”議事制度,暢通協商渠道。街道充分運用文化相連的議事亭、小板凳議事點、家門口的議事廳、流動的議事會、多功能議事站等不同議事載體,通過走訪嘮嗑,在話家常中實現“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定”。同時推動網格“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實現問題解決管理閉環。如各村、社區網格員在走訪中了解龍潭群眾對醫療、托育的實際需求,通過網格員“吹哨”,街道對接市衛健委,鏈接資源,與三級醫院開通患者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定期開展名醫坐診、帶教、健康講座等活動,以“黨建+直通車”模式升級“家門口”醫療服務,同時升級改建龍潭普惠托育機構,現已投入運營。
堅持“網格+網絡”雙網融合,凝聚善治合力。推動“掌上云社區”功能服務向網格拓展延伸,實現社區微信群對應到網格,拉動黨群骨干入群,“零距離”服務群眾引領群眾。龍岸花園智慧社區通過“云平臺”建立完善居民信息大數據系統,利用公共信息平臺和社會治理平臺等現代信息化手段,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做到網格事件發現及時、受理便捷、處理迅速、服務高效。積極探索“網格化+12345”聯動治理新模式,通過12345線上接單,網格員線下解單,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事熟”優勢,做好矛盾調解、隱患排查、信息采集、人口管理、法治宣傳等工作,跑出基層社會治理“加速度”。
三、服務“入網”,讓幸福滿“格”
打造網格微陣地,聚人氣更聚人心。統籌用好村、社區閑置用房、黨員中心戶自建房、廣場亭閣或其他能夠共建共享的房屋設施,建成暖“新”驛站、龍潭驛家人、好鄰養老社、物業睦鄰點等34個網格黨群陣地,在各個陣地劃設不同功能區,利用端午、中秋等時間節點,開展義診、理發、閱讀、志愿服務等活動,構建龍潭地區十五分鐘網格服務圈,讓每個網格微陣地成為群眾身邊聚人氣更聚人心的黨群之家。
協同多方微治理,解難題更解民憂。通過網格黨支部帶動小區黨員、物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搭臺參與,讓“獨角戲”變成協同共治的“大舞臺”,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把黨建溫暖覆蓋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如近期街道安監、物業、黨員等多方力量匯聚網格協助開展電動車摸排登記行動,在入戶登記中,網格員同步開展反電詐宣傳,龍岸花園社區成立了黨員、居民和物業保安志愿巡邏隊,分別負責上午、下午和夜間的充電消防巡邏,每周組織人員巡查樓道,整理隱患菜單并交物業整改,通過多方協同治理,讓居民更安全更舒心。
延續網格微服務,暖民生更暖民心。街道深化網格由“單一服務”向“融合服務”轉變,今年入夏以來高溫天氣頻繁,龍潭街道網格員、黨員志愿者等在三伏天走訪轄區特殊群體,為他們送去防暑降溫物品,關注他們的生活和身體情況。全街設置45項陪辦代辦服務,網格員和志愿者充當“跑腿”,為轄區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龍譽花園小區的物業保潔員打掃衛生時主動幫助腿腳不便的武奶奶提貨進門,當了解到武奶奶是獨居老人時,幫助老人把家里衛生也一并打掃了。正是這些微服務讓小小的網格釋放大大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