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邁皋橋街道積極統籌重點工作和群眾需求,整合跨區域黨建聯盟的資源,聯合轄區內各方力量、激發群眾自治熱情,不斷探索為群眾紓困解難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對策,將一個個“民生清單”變成群眾的“幸福賬單”,為推動基層治理注入不竭“動力”。
匯聚“聯動力”?深化跨區域合作“新模式”
基層治理歷來被視為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邁皋橋街道則面臨著一項尤為突出的挑戰:街道與玄武區紅山街道、鼓樓區小市街道“犬牙交錯”,三地之間有著地理交織。這帶來了一系列治理上的難題,導致治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難以觸及的“盲點”和“死角”。
面對這一棘手的現實問題,邁皋橋街道積極探索跨區域間的合作,共同尋求解決方案。2019年12月,邁皋橋街道與紅山街道成立“紅橋”跨域黨建聯盟;2022年,鼓樓區小市街道加入,壯大為“小紅橋”黨建聯盟。聯盟成立后,三個街道分別梳理出毗鄰區域的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等問題清單,共同商定聯辦實事清單,明確責任人、完成時限等,進一步推動問題清單的解決和落實。
中電頤和家園小區地處邁皋橋街道和紅山街道交界處,整個小區分屬兩個街道管轄,道路狹窄“出行難”的問題不免成為兩個街道共同的癥結。為此,邁皋橋街道和紅山街道攜手,共同建成了雙向6車道的華飛路西延段。如今,隨著華飛路西延段的開通,通行壓力有效緩解,出行困難成為“過去式”。
“現在出行方便多了,道路擁堵狀況大大緩解,幫我們出行節省了不少時間。”長期困擾中電頤和家園小區居民的問題如今迎刃而解,居民們紛紛點贊。
在黨建聯盟的共同努力下,類似的問題不斷得到解決,許多“看得到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到”的難題被依次破解,人居環境顯著改善、12345工單大幅減少、居民滿意度穩步提升。2023年,“小紅橋”黨建聯盟共解決黨建、城建、民生、安全等難點問題58項,真正實現了1+1+1>3的治理成效。?
凝聚“共治力”?激發區域協作“新動能”
基層治理不是“獨角戲”,而是“協奏曲”。特殊的地理情形賦予了邁皋橋街道創新治理方式的獨特契機,地理上的“犬牙交錯”被轉化為合作上的“無縫對接”。而針對純居社區、村居社區以及保障房社區版塊清晰、特征明顯的情況,邁皋橋街道則巧妙整合轄區內的多方資源與力量,確保各類問題“足不出戶”便能夠在街道、社區內得以解決。
面對群眾的呼聲,邁皋橋街道迅速行動,全面推動環境的整治和設施的更新。“我們搭建起了一個多方參與的合作平臺,遇到問題大家一起集思廣益,讓難題逐個擊破。”邁皋橋街道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街道聯合城管、民政、城建等部門,明確矛盾排查、服務群眾、綜合執法、重點工作和應急處置等責任主體,引導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協同參與,確保每項工作都能精準落地。
而隨著多部門協同治理的逐步深入,居民們驚喜地發現,邁皋橋街道的面貌已然發生巨大的變化:家門口新增了公共活動空間,還配備了齊全的健身器材和休閑設備;地鐵站外劃定了專用停車區,并安裝停車隔離欄;地鐵廣場改造更新為國防教育廣場,建立國防教育知識打卡點;老舊小區經過改造提升,外觀煥然一新……一系列貼近群眾生活實際需求的“微改造”,“改”出了新面貌、“造”就了新生活。圖片?
萃聚“自治力”?喚醒內生力發展“新潛能”
現代化的基層治理體系不能僅局限于依靠外部力量的改造,更要激發群眾的內在自治潛力。通過充分發掘轄區內的“好人”“能人”“熱心人”,邁皋橋街道整合黨員、熱心群眾、退役軍人等多元力量,營造出濃厚的自治氛圍,構建出一個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自治格局。
在邁皋橋街道,總能看到一群穿著紅馬甲、戴著紅袖章的人穿梭在街頭巷尾,打掃衛生、調解居民糾紛、提供便民服務,忙得不亦樂乎。目前,邁皋橋街道培育出網格志愿服務隊共20支506人,其中邁街“紅哨兵”志愿服務隊,山水園“紅蘋果”志愿服務隊、春曉園“連心2+2”志愿服務隊等深受群眾的喜愛。針對轄區內地鐵站廣場非機動車停放混亂、偷盜高發的情況,志愿服務隊每日定時在地鐵站廣場、老街沿線與和燕路主次干道開展巡查,一句句溫馨提醒、一次次耐心勸導,紅色的身影成為邁皋橋街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為了進一步激發居民自治的參與熱情,邁皋橋街道利用“紅色庭院”議事會等黨建陣地,廣泛開展協商議事、宣傳政策、民意收集、調解矛盾等工作。經過“線上線下議事協商”等方式,街道精準對接群眾的需求,切實滿足群眾的訴求。在街道與居民自治的共同努力下,邁皋橋街道先后建成了22處停車場、6個街心小花園、戶外足球場等公共設施,為居民生活增添了幸福元素,居民的滿意度逐年提升。
有困難大家幫、有事情一起干、有問題好商量……如今,居民自治正成為邁皋橋街道新的風尚,居民從“被動接受”變成了“熱心參與”,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共謀共建共管共享使幸福生活更加觸手可及。
基層治理事關群眾生活幸福和社會長治久安,讓每一個“基層細胞”活躍、每一個“神經末梢”暢通,高質量發展才能穩步前行。邁皋橋街道“攥指成拳”,推動基層治理由“單兵作戰”向“協同善治”轉變,持續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以多元化、精細化的服務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以群眾關切“身邊事”寫好基層治理“大文章”,鋪就群眾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