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燕子磯街道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堅持轉型發展,加速“產城人”融合,全力建設現代化濱江新城。
“六縱六橫”路網加速成型
地鐵1號線北延、地鐵7號線北段、紅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主線)、和燕路過江通道(南京燕子磯長江隧道)四大工程集中通車,燕霞路全線正式通車,曉莊立交實現8個方向全線互通,燕子磯“六縱六橫”路網加速成型,交通路網區域樞紐功能全面提升。
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幕燕地區長江岸線8.5公里,燕子磯恢復植被160萬平方米,昔日生產岸線全部變為生態岸線。幕燕濱江風光帶、燕子磯濱江公園先后建成并對外開放,成為市民休閑游憩的好去處。
拆除沿河危舊房建筑、完善片區雨污分流,使河道水質、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改觀。經過數年的實干苦干,北十里長溝徹底消除劣V類水體,實現穩定達標。
截至目前,空氣質量約束性指標空氣優良天數比率為77.3%,PM2.5平均濃度24.3ug/m3。
熙景福苑小區被省住建廳評為2022年度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新交付入住燕江新城三期(H、I1、I2、J)地塊居民1063戶、房屋1824套。
新建成水吉路、藍燕路、曉莊批發市場、永濟大道-燕子磯自駕游基地4處停車場、在建伏家場街臨時性停車場1處,預計新增機動車停車泊位826個。
在曉莊村社區、太平村社區、祥和雅苑社區、柳塘社區四個涉及城中村的社區,開展道路出行、消防安全、治安防控、環境衛生、配套設施等方面的整治和改造提升。
推進化纖新村小區專項整治工作,該項目于2023年10月正式進場,對房屋進行加固,對公共區域、設施、綠化進行維養,預計2024年3月底竣工。
經濟發展步伐穩中有進
舉辦林肯體驗中心啟航、政企聯動謀發展座談會等招商活動5場,前往廣州、合肥、溫州等地開展精準招商10場。完成新加坡吉寶鴻燕養老、燕子磯老鎮、質譜醫療科技等7個億元以上項目簽約落地,項目注冊率100%。
巧用“載體租賃”,盤活401幕府智慧倉、燕初科創園等一批“小而精”科技型產業集群升級成長。持續推動曉莊汽車銷售區轉型升級,新引入林肯、埃安、昊鉑等汽車4S店到棲霞乃至江蘇首店落地,為地區社零增長提供強勁動能。
經濟、招商、稅源、行政審批等多部門協同聯動,開展為企服務精準“滴灌”。定期舉辦銀企對接會,為中小微企業成功申領銀行貸款,解決企業資金需求。全周期跟進鴻燕養老等重點項目從洽談直至開建,協助落實養老產業契稅減免、施工許可證辦理等,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難題。
民生保障落細落實
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667人,再就業1059人,援助困難人員就業197人,開展補貼性就業培訓421人,培育自主創業595人,率先在全區建成南化新村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落實低保、殘疾、大病、尊老等民生補貼、救助41733人次。試點建設“省級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示范點”,為全街1666名殘疾人提供精準康復服務。
近年來,轄區內包括燕子磯中心小學、幕府山莊小學、化纖新村小學、曉師附小及燕子磯中學、伯樂中學在內的多所學校進行了更新改造,新建了仙林南外燕子磯校區、泰晤士國際學校、曉莊小學、曉莊二小及南師附中燕子磯新城學校,燕子磯轄區內的教學環境不斷提升,教育資源不斷優化,按照燕子磯地區教育規劃,未來將有46所中小學幼兒園落戶燕子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曉莊校區預計年底完工,規模為14軌42班;燕子磯體育公園加速建設,預計明年開業。
黨建引領提升治理效能
深化“幕燕行知”黨建品牌體系,突出品牌共建促進地區發展。聯合曉莊汽車產業聚集區,成立汽車4S店行業黨建聯盟;打造“燕起江潮”黨群人才行知中心,連點成線陶行知紀念館、曉莊“寧小峰”驛站等10個區域資源點位,發布“幕燕行知”紅色實境教育路線。
聯動區司法局成立“棲彩司法·霞映幕燕”黨建+依法行政聯盟,多形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及普法服務,推進全民法治觀念提升。
以閱江臺小區為平臺,打造全市首個租賃房“紅色會客廳”,探索黨建引領租賃房小區治理新模式。
打造“解憂雜貨鋪”,成為融法律咨詢、心理疏導、矛盾調解、志愿服務等于一體的立體式全方位調解平臺。組建專業隊伍,雜貨鋪內設有“大掌柜”“店小二”,組成專家團解憂團和草根解憂團,每天有人坐班,一年多來以來,共協調處理矛盾20余次。
突出基層治理質效提升
聯動市、區大數據局,推動全街15個社區大數據賦能智慧社區治理,目前已完成全街14.6萬條人口、6.1萬條房屋的數據采集錄入。
上線人口查詢、以房找人、尊老金發放等大數據應用模塊。強化數智支撐,建立北斗網格“以房管人”,梳理日常管理高頻數據,搭建形成標準化、數字化、空間化“專項基層治理”數據工作平臺,賦能社區各類業務開展。
織密組織體系,理順街道、社區、網格和小區黨組織隸屬關系,不斷完善“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樓棟長”四級組織聯動體系,組建118個網格黨支部,179個樓棟黨小組。
以“社區需要熱心人”為口號,向社會發布“社區熱心人”招募令,全方位挖掘轄區凡人善舉,尋找在基層默默無聞的 “社區熱心人”,實現文明社區、共建共治。